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赤峰12月15日消息 初冬的内蒙古寒意渐浓,但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活动室里,却是暖意融融。“我们正在排练新节目,街坊邻居们都特别喜欢我们的表演。”临潢家园社区乌兰牧骑小分队队员、67岁的回族阿姨马玉华自豪地说。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市进行考察调研,期间深入社区、林场、乡村等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在社区,他仔细了解群众办事方便不方便、生活设施健全不健全、文化娱乐有没有;在乡村,他深入农户家,看锅炉改造、厕所革命、污水和垃圾处置,看群众实际生活条件怎么样……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心里始终惦记着。
鸟瞰赤峰城区(央广网发 徐颖佳 摄)
如今的赤峰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座被誉为祖国北疆“玉龙之乡”的城市,正变得更加亮丽多彩。
民族团结一家亲 党建引领为居民办好每一件事
临潢家园社区所在的城区,曾经是赤峰市几个村庄的所在地,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进入新世纪后,赤峰开始规划新城区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社区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
“我们舞蹈队有20多人,大家每天会在活动室排练,也参与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马玉华感慨地说,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社区的舞蹈队、健身操队等不仅带动并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让邻里间变得亲如一家。“街坊们一见面,便会热情地招呼着,有事搭把手都是经常的。”
社区乌兰牧骑队员正在排练舞蹈(央广网发 赤峰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总书记很关心社区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融合等情况,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在社区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总书记的嘱托让她工作更加充满干劲,始终把“真情服务居民,为居民办好每一件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临潢家园社区活动室内,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让居民其乐融融(央广网发 马铭泽 摄)
最近一段时间,白天到临潢家园社区办事、休闲活动的居民不少,晚上社区夜校课堂还吸引了一大批居民,男女老少齐参与,热门课程供不应求。
“我们推行的‘圆梦365社区夜校’活动,根据居民需求开设面点、月嫂、护工、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课程,全流程服务于居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吴晓华介绍,临潢家园社区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创新立项补贴等方式整合盘活大小资源,为居民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
马玉华对社区开办夜校赞不绝口:“夜校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能学到新技能,比如我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还能在网上购物,感觉生活更加便利了。”
提供活动室,经营社区食堂,设计种类丰富的夜校课程,帮助弱势群体……临潢家园社区不断为居民拓展发展空间、提供生活服务。“办好群众的身边‘小事’,才能成就造福群众的‘大事’。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临潢家园社区将继续加强社区治理,为各族居民群众营造和谐团结的社区氛围。”吴晓华说。
临潢家园社区开展职业技能教学培训班(央广网发 松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临潢家园社区的实践,是赤峰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赤峰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档升级2604个党群服务中心。聚焦社区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围绕活动共搞、民俗共守、矛盾共解、风险共防等内容,开展法律咨询、手工技艺传授等20余项特色服务,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有效平台,促进社区变得更加宜居和充满活力。社区治理“底气”更足,居民们的生活也更“得劲儿”。
城乡融合让“国家森林乡村”产业兴、村民富
这些天,忙碌了快一年的张国志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原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如今退休下来,仍带领着乡亲们发展山葡萄产业。“今年山葡萄产量不错,最近我们酒厂正在酿制红酒,打算销售到周边城市乃至更远的市场。”张国志说。
驱车从赤峰市城区出发,顺着一条笔直的公路,向西南行驶50余公里,便直达马鞍山村。一路走来,整洁的道路两旁,砖瓦房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开,农家乐、小吃店、民宿鳞次栉比。
“过去,马鞍山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里没啥像样的产业,全村400多户村民只有578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收入一直上不去。”对村里过去的情景,张国志记忆犹新。2000年,村里通过外出考察,引进优质葡萄品种进行试种,很快就带动本村、邻村的农户种植起来。
马鞍山村山葡萄成熟时节,村民参与采摘(央广网发 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供图)
从“靠山吃山”的荒山贫困小村,到“绿水青山”的“国家森林乡村”,近年来,马鞍山村强党建、整村貌、兴产业、促增收,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增强发展能力的新路子,村民的致富路也愈走愈宽。
2016年,“90后”冯然然从外地务工回到马鞍山村,成为当地酒庄的管理人员。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游刃有余,靠着一股拼劲,她成为了酒庄经理,管理几十人的团队。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嘱托我们‘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冯然然说,如今,村子逐步探索出山葡萄产业发展链条,村民们不仅可以就近销售山葡萄,还和企业达成了保底收购价,种植收益得到了保障。
产业发展也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冯然然介绍说:“十几年前,我们村子里的路都是沙石路,来往城区要乘坐一天两趟的班车,出行不是很方便。”现在村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水、电、网络等设施也一应俱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来乡村休闲、投资。
马鞍山村道路对比(央广网发 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供图)
“每年的夏秋时节,是马鞍山村最热闹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品酒、度假,我们酒庄在旺季时日接待游客最多可达上千人。”冯然然不住地感慨着村庄的变化。
目前,马鞍山村种植的山葡萄酿制出来的红酒就达20个品种。酿红酒剩下的葡萄皮和葡萄籽再次发酵后又制成白兰地,酒渣则做成饲料,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马鞍山村红酒节吸引游客和村民参与(央广网发 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供图)
看着游客一天天多起来,几户村民率先办起了农家乐。从招待客人吃一顿饭到留下他们住一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们村还计划修建一条旅游公路,吸引投资者前来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我们想将村里10户闲置民居,改建为不同风格的民宿,以吸引游客。”马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乌晓亮说。
新时代以来,赤峰从城市通向乡村的道路越来越宽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医疗下乡、教育均衡、产业协作、乡村旅游……城乡居民正在同等享有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红山文化”成为城市圈粉新时尚
在赤峰市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当地人称其为红山,赤峰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日出红山后,龙兴潢水源”。历史上,赤峰这片土地曾孕育了灿烂的远古文明,红山文化是其闪耀出的文明之光。而“龙兴潢水源”,是赤峰的第一大IP。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碧玉C形龙,无足、爪、鳞、角,代表了龙的原始形象。
在赤峰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历程。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红山文化玉龙的形象,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赤峰博物馆,参观者正专注地观看岩画(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近年来,赤峰高度重视对红山文化的传承,以推动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抓手,紧密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加大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力度。
2020年,高铁动车组穿越林海草原和高楼大厦,将赤峰带入高铁时代。今年,“龙年到赤峰看龙”也让更多的游客来到赤峰、认识赤峰、了解红山文化。
在赤峰,红山文化的魅力已经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交响乐《红山曙光》将历史的长河浓缩于旋律之中,舞台剧《万古红山》展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日出红山》剧本探秘、《红博奇妙夜》课程进校园等社教活动更是“圈粉”了众多年轻人。
夏日里的乌兰哈达公园被晨雾笼罩,与远处的红山遥相辉映(央广网发 徐颖佳 摄)
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创意共生。在赤峰市红山区主街道上的一家文创店,不少游客会“打卡”文创印章区,筛选、盖章、记录,一个个赤峰的城市和文化符号便跃然纸上。
2019年,艺术专业出身的孙颖回到家乡赤峰创业,想从专业出发做点实事,便将目光聚焦于近年来火热的文创市场。“我想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赤峰的文化。前期在互联网平台也积累了一些产品雏形和销售经验,今年7月文创店开门营业,反响一直很好。”孙颖如是说。
文创店里,琉璃玉龙摆件、龙年限定冰箱贴、玉龙毛绒挂件……琳琅满目的文创商品不仅成了时髦的旅行伴手礼,也成为承载赤峰城市文化符号的载体。
孙颖展示城市文创设计(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今年,孙颖带着她的文创产品走进深圳文博会,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消费。在与大家交流设计理念时,孙颖认为,文创产品不仅仅是商品,它们承载着赤峰的文化和故事,“每一件产品都是我们对赤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体现,也是我们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闲暇时光,孙颖总是会走进赤峰博物馆找寻灵感,感受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吉吉龙’IP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出土于赤峰的C形碧玉龙,我们希望在保留其历史底蕴的同时,赋予它更多的现代元素和亲和力,让文化遗产传承也充满新活力。”孙颖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
统筹:陶玉德
监制:朱日岭
策划:田凤元 官文清
文字:李春雪
视频:魏全民 刘晓祺 马铭泽
鸣谢:赤峰市委宣传部 赤峰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