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一年重访积石山特别报道
12月13日,奔流新闻记者来到大河家镇康吊村集中安置点,试着敲了敲一户人家的门,过了好一阵,一位老人满脸笑意地打开门。
老人叫宋国元,今年整80岁。清瘦,脚步蹒跚,但精神头很好。
电视开着,看见有人进来,老伴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新房子150平方米,4个卧室,一个厨房,两个卫生间。靠阳面的窗户边,放着一把摇椅。老人说是孙子丫头买的,饭桌、冰箱、洗衣机也是。他说的“孙子丫头”是指外孙女,由宋国元老两口“从两三岁带到出嫁”,外孙女和两个老人格外亲。老人还有两个亲孙子,一个在北京上班,一个还在大河家中学读书,平时住校,每周五放学后回家。
宋国元年轻时当过兵,后来去了白银公司矿上,家里还存着退休时厂里赠送的带有“寿”字的纪念盘,如今放在新房的橱柜里。一起摆着的是一块感谢牌匾,上面大字写着“落水救命的恩人”,落款时间是2004年11月13日。宋国元说“那是别人家送给儿子的”。
正说的时候,儿子宋永发从外面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大袋子蔬菜,还有一只宰好的鸡。
“今天怎么买这么多菜?”
“小儿子今天回来,还叫了我姐,家里人聚一下。”
“买菜的地方远吗?价格怎样?”
“不远,骑电动车很快。辣椒一斤3块3,鸡肉18块钱一斤。”
说起救人的事,宋永发说,自己当时30岁,在宾馆上班,碰见有人跳河,想也没想就钻到水里把人救上来了,“牌子上的是农历时间,当时也是冬天,跟现在差不多,裤子都冻硬了。”他第二天还在家里躺着,对方拿着茶叶、糖和这块牌子,上门来感谢。
现在,宋永发的媳妇也在宾馆上班,每天早上把饭做好,等公婆吃上再把锅洗了就去上班,晚上下班回来做晚饭。
闲聊间,两个老人说起他们年轻时的生活。宋国元在矿上的那些年,为了省路费一年中只在收庄稼时回来一次,家里的农活基本是老伴在干。“早上下地,到晚上才回来,带点开水、馍馍、酸菜,衣裳、鞋湿了都不换。”“回来也没有换的,一年四季就一身衣裳。”宋国元在一旁应承。回来吃完饭,把家务安顿好都半夜了,又借着煤油灯给娃娃们做布鞋。平日里还要背柴、挑水,“活没少干,苦没少吃”。
说起以前的日子,宋国元的老伴觉得“不风光”。“现在冬天坐在家里,想吃了吃,想喝了喝,把福享哈哩!”老人边聊天边绣鞋垫,塑料袋里装着绣好的三四双,两双是石榴图案,一双上面是“福”字。
傍晚,宋永发的姐姐宋永红先来了,随后媳妇和儿子也回家了。他媳妇还买了一束干枝银柳,三个人兴致勃勃地插花,挂上红色小灯笼和吉祥语小挂件,装饰好后摆在餐桌上,红红火火的。
厨房里传来菜入油锅的哔剥声,宋永红和弟媳正在忙活做晚饭。开饭前,宋国元给大孙子打了个视频电话。家里住上新房子的事,孩子早就知道,但老人还是举着手机让看看这里、看看那里,像是头一回一样。
不一会儿,丰盛的饭菜出锅,一盘一碗地都端上来了。三代人围坐一起,动筷子前,家人让宋国元说几句,老人嘿嘿地笑,终于说:“就是个家常饭,新房子里大家坐哈吃个饭呗,大家高兴一个呗!”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海龙 裴强
责任编辑: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