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观察|向世界讲好“中国之治”的北京故事

  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接诉即办推动的政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新模式日渐成熟。通过精准回应式的“接诉即办”与积极行动式的“精准治理”有机结合,市民诉求成为驱动政府服务深刻变革的内生动力,既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这一切,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中国之治”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质,不但为各国城市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更为世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扇窗。

  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12月18日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的160余名国际嘉宾及中央单位、各城市负责人、高校知名学者,以及基层一线、市民和企业等方面代表3100余人将汇聚一堂,分享北京接诉即办实践和国内外城市治理经验,探讨“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城市,标注着人类生活的未来。2023年,世界人口超过80亿,其中一半以上生活在城市,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当前,世界各国城市治理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对超大型城市治理的诸多现实难题,于2019年创新开展并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对市民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目前已受理1.5亿件市民诉求。这些诉求涵盖了城市运行、企业服务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5%、96.9%,探索形成了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之路。

  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作为理论研讨与实践交流的平台,通过发布接诉即办理论研究成果、城市治理典型案例、全球城市热线服务与治理效能评测报告等系列成果,邀请世界分享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故事,将传递“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价值理念,为世界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让国际社会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了解北京。

  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繁荣、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从城市自身特点出发,在治理体系层面处理好资源、空间与人口的关系,是全球各大城市必须要处理好的重要课题。就此而言,城市性的特征在于集聚、流动和多元,而这些都指向城市治理的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城市秩序的建构更强调不确定性的识别和消解。因此,城市治理需要公共政策层面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借助更加灵敏的“探针”感知市民的急难愁盼,从而增强城市治理的韧性和主动性。

  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之所以能够引发各国城市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就是因为此举构建起了对市民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主动治理的高回应机制。这种用一根热线“小探针”,穿起民生“万根线”的城市治理探索,立足落细落小、多办实事、办好实事,将政府公共服务更有效率地送到千家万户,撬动了一场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有力回击了一些人认为中国城市治理“重管理、轻服务”“公众参与度低”的刻板印象。当城市治理成为政府与市民共同完成的事业,当市民的需求和意见不断被纳入到城市治理的决策和执行中,城市治理与市民共建共享也就融为了一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城市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和机遇,需要在相互借鉴、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治理的协作和合作。面向世界讲好“中国之治”的北京故事,不仅是在国际视野下对接诉即办改革经验与模式的深入总结,也是分享城市治理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科学理念,展现不同文明形态下城市治理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接诉即办推动的政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新模式日渐成熟。通过精准回应式的“接诉即办”与积极行动式的“精准治理”有机结合,市民诉求成为驱动政府服务深刻变革的内生动力,既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让市民成为城市治理问题的发起者、治理过程的参与者、治理成效的获得者、治理程序的监督者,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嵌于城市治理过程,有效激发了人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

  这一切,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中国之治”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质,不但为各国城市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更为世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扇窗。

  责任编辑:孟祥玉(EN009)

免责声明:吾爱音乐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QQ2387153712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