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常州12月26日消息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
中汽协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让江南工商名城——常州站上了时代的产业风口。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768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50%;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第一。常州也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新能源之都”。
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央广网发 常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这片新能源热土上,一个个建设者们留下了哪些精彩成果?对于广大常州市民来说,在这座新能源之城里,又享受到了哪些生活的便利?岁末年终,央广网记者走进常州,感受“中国新能源之都”的拼搏与温情。
造车,最重要的是什么?
从高铁常州金坛站出站,驾车向东行驶10公里,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巨大的工业园区,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是其中最醒目的一个。
中创新航是常州引进的第一家动力电池企业。2015年,常州市金坛区将它从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阳招商引进,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已连续多月排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出货量第四位,稳居国内出货量前三。
在中创新航研究院,记者见到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马瑞军。马瑞军2008年起从事动力电池相关研究工作,2020年来到常州,加入中创新航,目前担任中创新航电池生命管理技术总监。
马瑞军在实验室工作场景(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众所周知,传统燃油车的核心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是电池、电机和电控。尤其是电池,它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谈起动力电池,马瑞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从数据上来看,常州在动力电池领域已成为全国出货量第一的城市。常州动力电池连续三年实现产业倍增,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产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把动力电池产业链拆解为32个环节,常州聚集了31个,产业链的完整程度高达97%,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
在规模庞大的动力电池产业背后,马瑞军最关注的始终是安全。“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安全是造车的底线。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的安全尤为重要。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
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年,电动汽车自燃的新闻常常登上热搜。如何才能让动力电池变得更安全?
“我们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找到打开电池安全的秘密钥匙。”复现实验,是马瑞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电池在静置或者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可能会触发导致电池不安全的变化。经过数年如一日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最终通过模拟的方法和实验相互补充,找到规避安全风险的关键点。”
马瑞军带领技术团队建立了产品安全设计与评价、制程安全精细化管控、缺陷智能检出、电池运行安全诊断“四位一体”的产品安全管理与技术开发工作体系,形成了用最高效路径保障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与可靠性的工作流程。
“人民城市人民建,作为常州的一名新能源产业工作者,这也是我用努力和汗水,为新能源之城建设贡献的一份光和热吧。”马瑞军笑着说道。
新能源之都,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
2024年9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较2023年再进一位,排名第三。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当地540万常住居民而言,生活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呢?
在常州市新北区星星充电公园,记者遇到了当地市民徐先生。谈起这个充电公园,徐先生直言,公园解决了他当下最大的烦恼。“我住的小区是个老小区,车位配比严重不足,去年6月份,我换了一台新能源车之后,充电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今年1月份,这个充电公园建成之后,我就感到非常方便了,跟我们小区就一路之隔。”
记者了解到,星星充电公园是常州首座充电公园,由星星充电和新北区新桥街道合作建设,总面积达6500余平方米。星星充电运营经理杨奔介绍,公园内共设置48个充电车位,其中7kW慢充6个,6.6kW直流桩6个,120kW、360kW超级快充36个,充电价格为每度电0.98元。
周边居民在公园内充电(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在公园里,周边居民边充电,边休闲,非常惬意。徐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交通成本也节省了一大笔。“以前我开燃油车,一个月需要一两千块钱的汽油费。现在充电的话,充30块钱就可以开170多公里,能开好几天了。”
星星充电是常州本土成长发展起来的公共充电桩运营商。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星星充电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为58.4万台,市占率达17.54%,排在国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第二名。“接下来我们也会跟各个区域或者乡镇开展类似的合作,以星星充电公园作为示范点,推广到常州各个区域。”杨奔说。
为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见桩率”,常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常州市属能源国企,也在不断加码充电设施建设。该集团智慧停车板块相关负责人庄霖介绍,“集团成立一年多以来,已累计投资建设各类应用场景充电设施超3000个,光储充场站(超充站)超10座,助力打造中心城区5分钟充电圈。”
对于广大新能源车主而言更便捷的是,常州新能源集团开发运营了全省首个“停车+充电+骑行”一体化平台——“常畅充”。新能源车主通过该平台可以便捷地搜索附近充电场站,查看充电设施空闲、占用状态,一键导航、自助充电。自去年11月底充电业务上线以来,“常畅充”平台已累计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超过15万辆。
除了充电,常州在新能源汽车的停车上也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2023年4月,常州市出台《新能源汽车停放服务收费优惠实施细则》,明确全市新能源汽车进入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停车设施免费停车时长延长至2小时,同时实行应缴纳费用50%优惠,该政策优惠力度全省领先。
常州市城管局停车处副处长朱晓霞介绍,目前常州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停车场有600多个,占所有收费公共停车场的比例达60%以上。“举个例子,像我们市政府周边的路边停车位,新能源车停车2小时内免费。市民到市政府周边办个事,新能源车几乎都不用交停车费。”
在常州,生活还能更绿色吗?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道路拥堵是每个城市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除了进一步发展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探索的路径呢?
12月13日上午,在常州市汉江路,记者遇到了骑共享单车上班的许女士。许女士告诉记者,常州的共享单车跟很多城市的都不太一样。“我们这里大多数是共享助力车,这种车骑起来不费力,我上班一般骑10分钟就到了,比开汽车出行方便多了。”
常州街头的共享单车(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城市客运管理处副处长方敏介绍,共享助力车不同于普通的电动自行车。“它采用了‘非零启动’安全标准,没有加速把手,只有踩动踏板才能产生加速度进行助力,而且为了保证出行安全,时速不超过20公里。但相对于普通自行车而言,该助力车骑行更快、更省力,可将骑行距离扩大至10公里。”
由于共享助力车更受市民青睐,目前常州共享助力车的占比越来越高。记者了解到,当地交通主管部门会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数据适时调整共享单车的结构,目前共享助力车已经达到51500辆,普通的共享单车只剩3000辆左右。
为了鼓励更多的市民选择共享单车绿色出行,2024年,常州交通主管部门继续发力,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更大便利。“第一,我们要求运营单位在五分钟之内免费,进一步让短距离的骑行市民获利;第二,我们选择了200个小区作为试点,将共享单车的点位布置到小区里面,让老百姓可以骑到单元门口。”方敏介绍说。
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一座新能源之城,常州对新能源应用场景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化。2025年,1000辆氢能共享单车将推向常州街头,让常州市民用上更清洁、更绿色的能源。开发并运营这款产品的,也是一家常州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氢能市场负责人高峰介绍,车上的储氢罐采取固态储氢技术,通过物理吸附的原理把氢能吸附在金属粉末里,采用低压的方式储存,然后慢慢释放氢气并应用在自行车上。“储氢罐体积很小,可以存放200升的氢气,支撑我们日常骑行40至60公里都没有问题,而且安全性非常好。”
氢能作为“未来能源”,最大的优点便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近年来,常州一直致力于布局氢能产业,全力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打造的常州氢湾已集聚相关项目26个。预计到2025年,引育氢能装备制造及气体储运等产业链企业30家以上、上市企业1家以上,累计产业投资超过200亿元;氢能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链;培育“瞪羚”和“独角兽企业”5家,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建成加氢站5座;氢能源汽车应用示范突破300辆。
常州氢湾国际创新社区效果图(央广网发 常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从太阳能光伏产业到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再到超前布局氢能产业,常州新能源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也让常州老百姓的生活“动力满满”,处处绽放“绿色”之美。
监制:伏成镭
策划:栾永胜 安琪
文字:栾永胜 王纪民 顾炀威 王锡斐 庄滨滨 王姝姝 杨梦奎
视频:王纪民 刘剑忠
鸣谢:江苏省委网信办 常州市委网信办